当前位置:

新田山水游记之一:“七层楼”岩洞探险记

来源:中国·新田网 作者:梁湘茂 编辑:王雨松 2009-02-25 15:21:46
时刻新闻
—分享—

“七层楼”岩洞探险记

文/梁湘茂 


  2007年阳历的最后一天,连日的阴雨已然转晴,正是长风阵阵、冬阳融融的好天气。趁元旦放假,我邀几个好友去探访家乡的岩洞。
  驱车往城西方向,过龙泉大道,上滴水岭,再右弯进正在整修的柏新坦公路,行不过8华里,很快便来到了我的家乡——冷水井乡潮水铺村。
  带着朋友们穿村而过,依旧是熟悉的房屋,熟悉的青石板,熟悉的族中长亲倚门相问,只是青石板上多了杂沓的步声,惊动了吠声,惊动了沉寂的老村,也惊醒了我长久蕴于心中的那份浓浓乡愁。
  岩洞在村后贺家岭的山脚,当我还是小孩子上山拾柴禾、采蘑菇、扯笋子时曾与伙伴们进去过,但记忆已经漫漶,不那么清楚了。正在犹疑之间,忽然,远处传来咳嗽声,原来是村里一位老叔在整坡装土。听说我们的来意,便自告奋勇带我们进洞。
  弯过一丛翠竹,穿行于没膝的荒草不过五十余步,大家很快来到了岩洞前。
  洞口呈不规则的半圆形,高约2.4米,宽不足2米,朝里探头一看,黑漆漆的,什么也看不见。洞口边沿有一株小小的野树,微风吹来,树叶儿簌簌地响,好像在招手欢迎我们。周围泥土被踩得很硬实,显然经常有人踏访。    
  “这个洞经常有些学生来玩,昨天下午有三四个学生点着蜡烛进去过。” 老叔说。
  我们这次只带了手电筒和安全帽,忘了带蜡烛。
  老叔说:“也不妨,进去看看吧!”
  一进洞,外面清冷的感觉立刻消失,只感到里面暖融融的,前面一片黑暗。忙打开手电筒。路初极狭,只能容一人躬身慢行,复行四五步,人才可以直身而行。手电筒一扫头顶,竟然高达3、4米,大大小小的石笋、石柱、石幔,仿佛怪兽口中的一根根尖齿儿,嗬,我们误进了巨口中!一摸四周岩壁,粗砺砺的,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石钟乳,大小如指甲盖,像乡村“鸡爪树”上的鸡爪,非常坚硬,想揪一个下来却使不上劲。走在前面的老叔说:“它是洞的水气凝滴成的,铁矿石,掰不下来的。”
  又慢行五、六步,前面带安全帽的同伴说碰到头了,吓得后面的我们赶紧低下头,弯起了腰。原来此处变得更狭窄,高宽不足60公分,只能手足并用,腹部挨地,小心翼翼地爬过这道“关口”。继续弯着腰走,又有了新情况:右壁有一条开裂的长“峡谷”,深约3米,宽约40公分,峡谷的两壁越往下越趋近平行,非常陡峭,人根本无法攀下去,手电光又照不到前面尽头,想必另有一方洞天福地吧!
  忽然,我感到脸上一凉,不禁悚然一惊。用手一揩,湿湿的,忙用手电筒往头顶一射,只见上面的石笋、石柱、石幔更大更尖,极像巨人血盆大口中的獠牙,刚才是在流口水?!再仔细看看,正对头顶有一点银白,呈小球状,与周围赫黄色的岩壁不同,细看之下,似乎那银白更大了,好像要下坠,哦,它猛然似利箭一般直射下来了,竟然射在我手背上;手背一凉,这时,我才猛然明白是水滴。照照地上,果然硬土上已经滴出了一个泥洞。
  总共行了约五十步,终于到了尽头,却不是真正的尽头。带路的老叔说:“你们看这右边有个土坑,不晓得是人填满的,还是泥土下崩填满的。听老一辈人说,原来从这里可以通到另一座山——‘出大石’!”
  我凝神一想,在记忆中,“出大石”是一条幽深的垭口,离贺家岭足足有五里地之遥。小时候,我和伙伴们常常在山里拾柴禾想喝水时,老一辈人就告诉我们,只要我们对着“出大石”连喊三声:“出大石,出大水,出了大水大家吃!”那里面的龙就会摇动尾巴,訇然山响,白花花的流水便会涌出来。(当然,我们喊了很多次却一次也没见水涌出来!)
  这时,我们又发现大约离头顶2.5米竟还有一层平台。
  “我们出去弄梯子就够得着了!”同伴罗桂华建议上去看看。
  “不行,”黄向法和谢华同时提出反对意见,“前面有一处又窄又弯,梯子弄不进来,除非是软梯子。”
  没有软梯子,只好另想办法。郑志宏看看四周说可以攀援上去。接着,他让人用手电筒照着前面,他双手像壁虎一样紧紧抠住岩壁,发挥男篮主力闪腾挪移的优势竟慢慢攀了上去。接着,郑利军和我也上了第二层平台。上面的土层没有下面硬实,因水滴多,弄得更滑更黏,但头顶的石笋却更大更奇,有好几块还被人敲了去,裸露出乳白色。哪知电筒一扫,发现离我们站立的平台约3米的地方还有一洞,仿佛若有光。这立刻激发了我的好奇心,决定再爬上去看看。上来的两个同伴打着手电筒,我手脚并用,小心翼翼地攀上了第三层平台。站好,揩揩手上的湿泥,弯腰从同伴手中接过手电筒,竟然发现上面还有一个洞口,约40公分的宽度,里面有一块旁逸斜出的岩石阻住电筒光,看不真切。我身材高大,怕挤不进去,只好悻悻地退了下来,三个人先后小心翼翼地从第二层平台下到了第一层。
  “这岩洞分好几层?”
  老叔说:“它的名字就叫七层楼,听说有七层,是村人躲避土匪捞仔的避难所!”
  他的话不禁让我蓦地浮现出一幕情景:
  在兵荒马乱、盗匪出没的年代里,冬夜的村子正沉睡在一片梦乡里。忽然,步声杂乱、火把挥动,是土匪进村了!立即,村中大乱,我的先祖们急慌慌抓衣下床,来不及取走任何财物就在极度惶恐中携老扶幼,蹑手蹑足,匆匆奔向避难所——七层楼,战战兢兢地在寒冷与恐怖中熬过乱世之灾……想到这里,我不禁感触万分,俗话说“宁做太平犬,不为乱世人。”如今,我们躬逢盛世,天下朗朗,真该怀一颗感恩的心,为国为社会为家乡做点什么……
  出岩洞后,我们又探了距“七层楼”约2华里的另一个岩洞。这个洞穴在一座小山岭的腰部,洞口长约1.1米,高60公分,听说通过它可以横穿整座小山岭,并且洞中有洞,洞上有洞,小洞连大洞。因为没有向导,大家怕迷路,走了40多米就出来了……
  据地质学家考证,一般岩洞原来可能是古地下湖,后来由于地壳运动,山体抬升,地下水位下降,地下湖变成了山洞。再后来,地下水浸染山洞,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,经过几百万年的积累,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景观,洞中的石钟乳、石笋、石柱、石幔,千姿百态,栩栩如生,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!几多斗转星移,历经沧海桑田,家乡的岩洞静静地卧在一隅,不张扬,不显摆,却真实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……
  站在山岗上,我极目四望:洁白的云朵轻轻地飘浮在家乡的苍穹,深黛色的山岭静静地环抱着这个美丽而贫穷的小山村,田野一片空旷,秋风徐来,秋雁惊寒,唐代诗人李白的“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”和杜甫的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不由地涌上心头,那幽深悲凉的气氛,简直蚀骨伤神。
  怀着无言的幽思,我离开了家乡。在路上,我祈愿家乡的岩洞得到开发!让更多的游览者在洞穴中得到奇趣!

来源:中国·新田网

作者:梁湘茂

编辑:王雨松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新田新闻网首页